热搜词:

北斗“国家队”18个月加速布局: 构筑时空智能新生态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昱汝徐芸茜北京报道

当前,全球数字化发展日益加快,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成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

2025年10月,距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时空信息集团”)在雄安新区注册成立已满一年半。这家由中国星网、兵器工业集团和中国移动三大央企联手打造的国家北斗系统唯一运营服务商,在18个月内完成了从组织搭建到生态引领的跨越式发展。

从雄安的时空底座到北斗峰会的全球亮相,从消费级技术突破到国际联盟组建,中国时空信息集团以40亿元注册资本为起点,交出了一份北斗产业化的亮眼答卷,推动自主可控的时空信息服务从概念走向规模化应用。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联网专委会特约专家牛志文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时空信息集团作为三大央企联合成立的“国家队”,在18个月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首先是三大央企能力互补、资源聚合,中国星网的卫星组网资源、兵器工业集团的行业应用技术和中国移动的通信网络与终端渠道形成全链条支撑;其次是国家战略与政策赋能,依托雄安基建需求及北斗规模化政策,精准匹配场景与资源;最后是技术与市场双向突破,以短报文、高精度等差异化技术拓展场景,以普惠服务快速渗透市场。

构建“空天地一体”服务网络

当前,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空天地一体化技术的整合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时空信息集团的设立,正是为了顺应这一趋势,为我国空天地融合、星网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成立之初,中国时空信息集团便锚定“国家时空信息运营服务核心载体”定位,加速基础设施布局。在网络层,公司整合北斗短报文、高精度定位等核心资源,推动时空基础数据“一张网”成型,中国时空信息集团运营服务平台及配套业务系统已具备端到端运营能力。

在区域布局方面,2024年9月,首家控股子公司落地重庆,标志着中国时空大数据中心重庆枢纽进入实质建设阶段,这或将引领全国各省市时空大数据的建设发展,成为北斗规模应用的重要助推器和加速器。

如今,卫星通信正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生活,成为破解“连接难题”的重要力量。

国家层面持续推进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建设。近日,工信部发布的《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手机直连卫星等新业态规模应用,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同时,“十四五”期间,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建设和应用示范工程将推动北斗、遥感、无人机达到一个新的产业水平。

据悉,中国时空信息集团由中国星网持股55%、兵器工业集团持股25%、中国移动持股20%。

“三家央企充分发挥各自在技术、资源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形成强大的国家战略支撑。”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这种央企协同模式有效整合了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突破传统北斗产业在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和市场化方面的瓶颈,加速了北斗系统从技术到服务的全面产业化进程。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种央企协同模式采用卫星互联网与北斗结合,实现全球无缝覆盖,解决单系统覆盖不足问题。依托中国移动用户基础与兵器工业集团终端能力,降低推广成本,推动北斗从“可用”向“好用”转变。联合产学研用主体,避免重复建设,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突破传统产业瓶颈。

从“可用”到“好用”的突破

“北斗系统是国家重要的时空基础设施,已成为推动数字经济、智能社会建设的关键支撑。”湖南先进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广富说,北斗系统正从“建成好用”走向“用好用广”,从“行业应用”深入“大众消费”,北斗规模应用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活力。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成为中国时空信息集团展示实力的重要窗口。9月24日开幕式上,中国时空信息集团董事长张弩发表主旨演讲。集团作为国家北斗系统唯一运营服务商,加速时空信息新质服务能力生成。顺应天地一体、高低协同、通导融合发展趋势,持续加强网络聚合、运营服务、标准引领、应用共创、国际合作,推动北斗产业向技术更先进、应用更广泛、融合更深入、服务更优质迈进。

在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成立一周年之际,中国星网总经理梁宝俊指出,面向未来发展将以“创新”为引擎,筑牢北斗产业根基;以“应用”为导向,丰富北斗服务版图;以“开放”为纽带,培育北斗合作沃土,从这三方面推进北斗规模应用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发展。

付一夫认为,当前北斗系统在国内市场接受度较高,已广泛应用于交通、农业、防灾减灾等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在国际市场,北斗系统正逐步提升影响力,但面临来自GPS等系统的竞争壁垒,包括技术标准差异和市场信任度建设。

“下一步,中国时空信息集团将在坚持自主可控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合作和技术适配,推动北斗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实现自主创新与全球市场的有机结合。”付一夫对本报记者表示。

记者注意到,2025年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向“通导融合”深化。在雄安新区,“5G+北斗”地下空间导航系统已覆盖70万平方米区域,不仅实现地下管廊、停车场的精准定位,建设成本较传统技术降低50%,成为智慧城市时空应用的标杆案例。

随着中国星网总部落地建设,多家卫星互联网上下游企业和创新平台纷纷奔赴雄安,中国时空信息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卫星有限公司等58家空天信息企业注册落地,形成新区首个创新主链条。

迈向“亿级用户”的时空智能时代

北斗产业是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9月24日,中国信通院组织编制的《北斗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下称《蓝皮书》)发布。《蓝皮书》指出,北斗服务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构建上中下游完整产业链。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北斗产业总体产值达5758亿元,同比增长7.39%,展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其中,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同比增长5.46%,达1699亿元,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29.51%;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同比增长8.21%,达到4059亿元,在总体产值中占比达70.49%。在大众消费领域,2024年,约2.88亿部智能手机、4236万台可穿戴设备支持北斗定位功能。

《蓝皮书》预测,未来三年,北斗应用的年均增量达到约4亿台的规模,年增长率逐步达到3%以上,其中大众消费市场在增量市场中承担核心角色,占比将超八成。

从雄安时空底座到北斗峰会亮相,中国时空信息集团的业务布局既锚定国内基建又着眼国际,下一步如何平衡“自主可控”与“全球适配”?

牛志文认为,在技术层面要持续推进核心元器件国产化,例如7纳米芯片研发,同时兼容GPS、伽利略系统,推出多模终端满足全球用户需求;在生态层面要通过“北斗应用国际合作联盟”搭建海外合作平台,输出“中国标准+本地化服务”,例如在东南亚复制“高精度定位+行业应用”模式;在成本层面以普惠化服务降低全球接入门槛,如提供米级免费高精度服务,通过规模效应摊薄国产化成本,提升性价比竞争力。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北斗时空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冬航表示,未来北斗产业将加速向需求牵引型生态演进,具备全产业链整合能力、场景解决方案差异化的特色企业有望在分化中占据先机。从驱动因素看,高精度定位服务、智能辅助驾驶、智能网联、低空物流、低空配送、低空文旅、农业数字化等新兴场景成为重要增长点,相关企业通过技术复用与场景创新实现业务扩张,尤其在芯片自主化、通导感一体化、算法优化等领域构建壁垒的企业,可以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