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 政务领域有了人工智能大模型指引, 释放哪些信息? 丨快问快答
转自:经济日报
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该《指引》的出台有何意义?为政务部门部署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提供了哪些导向和参照?一起来看本期快问快答→
问:《指引》的出台有何意义?
答:作为我国首个公开面向政务领域大模型应用的专项政策文件,《指引》围绕应用场景、规范部署、运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举措,以政策创新引领推动人工智能在政务领域中的融合发展和规范应用,对于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政务治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迈入有序推进新阶段。
问: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有哪些特点?
答: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截至2025年9月,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5300家,全球占比达到15%,形成覆盖基础底座、模型框架、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政务领域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的重要阵地,探索起步较早、进展较快,呈现需求强烈、场景丰富、创新活跃的特征。
2025年以来,国产开源大模型的技术突破吸引各地区各部门主动性接入,整体呈现出技术能力加速落地、系统建设不断完善的良好态势。从应用成效来看,大模型被广泛探索应用于内部办公、政务服务、辅助决策、城市治理等多元场景,加速政府迈入数智化治理新阶段。统计显示,政务大模型“文本+机器人”分流了近三分之一的人工服务,智能派单和智能预审替代了近一半的人工服务,有效提升了政务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问:《指引》为政务部门部署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提供了哪些导向?
答:政务部门应根据不同政务场景需求与现有技术基础,审慎选择人工智能大模型实施路径。
探索构建“一地建设、多地多部门复用”的集约化部署模式,统筹推进政务大模型部署应用,防止形成“模型孤岛”。
统筹减负和赋能,避免盲目追求技术领先、概念创新,切实防范“数字形式主义”。
对于代表政务部门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提供服务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场景,应严格执行内容审核制度流程,合理采用人工审核、生成内容实时风控、多模型交叉核验等措施,防范模型“幻觉”等风险。
防止因新技术加快应用而产生的“智能鸿沟”,推动政务大模型在设计、部署和服务环节兼顾普惠性和可及性,确保政务智能化提效与公平并重。
明确人机协同边界,避免对新技术误用滥用,杜绝将政务大模型用于应付检查、替代调研或生成形式化报告等形式主义行为,确保政务大模型真正服务于民、赋能政务。
严格落实保密要求,防止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和敏感信息等输入非涉密人工智能大模型,防范敏感数据汇聚、关联引发的泄密风险。
策划/杜秀萍、张尤佳(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