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中国智驾公司抢滩欧洲

与中国整车企业一样,中国的自动驾驶公司也开始将目光瞄准欧洲了。

由于美国市场准入受阻,中国自动驾驶技术企业正加快进军欧洲的步伐,通过设立总部、达成数据合作及开展道路测试等举措拓展业务,这引发了欧洲本土竞争对手的担忧。

目前在中国市场,超半数在售车型,甚至许多入门级车型已搭载自动辅助驾驶技术,部分车型甚至将其作为标配。

在今年9月的慕尼黑车展上,Momenta、知行科技、地平线机器人(HorizonRobotics)、深动科技等中国自动驾驶企业首次大规模亮相,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一同展示其高性价比系统。轻舟智航宣布计划在德国设立新总部,创始人于骞描绘了它的全球化蓝图:以欧洲总部为枢纽,建立覆盖北美、欧洲、亚洲的全球化创新和服务网络。他指出,欧洲市场环境比美国更开放。

中国企业普遍认为,欧洲提供了更开放的监管环境,尽管目前欧洲市场的驾驶辅助系统仍局限于少数豪华车型,且开发者对其零散的监管体系颇有微词。

近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呼吁在全欧范围内推进自动驾驶汽车研发,她承认自动驾驶技术在美国和中国已成为现实,并表示“欧洲也应实现这一目标”。

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军企业Momenta已与Uber达成合作,计划明年在德国开展L4级技术测试。Momenta目前为丰田、通用等国际车企提供自动驾驶系统。今年9月该公司宣布,将从电动CLA轿车开始,为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市场提供驾驶辅助技术。据两名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奔驰已开始在欧洲测试同款技术,其中一人表示:“Momenta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欧洲市场。”

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汽车行业顾问张怡(YvetteZhang)指出,文远知行(WeRide)、百度(Baidu)、小马智行(Pony.ai)等其他中国自动驾驶头部企业也在加速布局欧洲。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类似,这些企业认为,在欧洲市场有望获得比国内拥挤市场更高的利润。“投资者期待增长,”她表示,“企业需要寻找其他市场实现扩张。”

面对中国企业的竞争,部分欧洲同行呼吁政府提供补贴并出台保护性贸易政策,另一些企业则认为,中国企业的竞争或将推动全行业技术升级,助力欧洲加快追赶步伐。

在欧洲市场仍价格高昂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在中国却被车企以低价甚至免费的方式提供——这是中国车企在价格战中寻求差异化竞争的策略之一。据研究机构Canalys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市场售出的约1500万辆汽车中(占总量超60%),将搭载L2级自动驾驶技术。该技术可在特定条件下实现自动行驶,但需驾驶员保持注意力集中。

今年6月,中国监管部门已批准9家车企开展L3级自动驾驶系统的公共道路测试。L3级系统允许驾驶员在多数情况下无需紧盯路面。

尽管欧洲本土自动驾驶技术企业也在开展系统测试,但多数欧洲国家目前仍不允许部署L2级以上的自动驾驶系统——L2级系统要求驾驶员全程保持对车辆的控制。欧盟委员会正致力于统一碎片化的监管体系,为更先进系统的测试及最终落地铺路。目前,此类测试仅在英国、德国等少数欧洲市场获准进行。

总部位于柏林的初创企业Vay目前正在德国测试用于无人驾驶出租车和公交车的自动驾驶技术,并在拉斯维加斯开展远程操控租车服务,同时与汽车租赁公司D’leteren旗下的PoppyMobility有相关合作。Vay联合创始人法布里齐奥·斯塞尔西支持欧盟简化区域监管的举措,他呼吁政府在支持本土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接纳外来创新。

斯塞尔西表示,随着全球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升级,中国企业的入局将迫使“欧洲企业迅速优化战略”。

咨询公司SinoAutoInsights创始人涂乐(TuLe)表示,在美国总统拜登政府禁止中国联网汽车技术进入美国市场后,欧洲各国政府对中国汽车及相关技术的态度相对包容。“欧洲是他们唯一能进入的市场,”他说,“企业必须采取行动。”

欧洲自动驾驶技术企业Wayve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亚历克斯·肯德尔主张打造监管简化的开放市场。他表示,中国企业的竞争将推动这一新兴行业加速发展。“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自动驾驶汽车数量仍非常有限,不是吗?”肯德尔表示,“即便仅聚焦部分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